首页 在线词典 简化字的详情

jiǎn

huà

简化字

拼音: jiǎn huà zì

注音:ㄐ一ㄢˇ ㄏㄨㄚˋ ㄗˋ

词性: 名词
  • 词语解释:

    简体字。同如:轿是“轿”。

  • 引证解释:

    ⒈ 简体字。

    如:轿是“轿”的简化字。

  • 国语词典:

    笔画较正体字简单的异体字。参见「简体字」条。

  • 网络解释:

    简化字

  • 简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简体字,通常指《第一批简体字表》、《当用汉字表》、《简化字总表》的字,有时也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一简字和二简字主要源于古字、俗字、异体字、草书楷化字、解放字,二简字还有一些后解放字(1949-1966始见的简体字,比如藏的二简字“䒙”)
  • 1935年8月《第一批简体字表》公布,次年2月被收回。
  • 1950年7月吴玉章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 1952年蒋介石重提简化汉字,但最终不了了之。
  •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
  • 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通过。
  • 1960年文改委公布《关于征集新简化字的通知》,第二次汉字简化正式开始。1966年文革爆发,二简被迫中断。1971年林彪坠机后国内秩序有所好转,次年中科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二简恢复。
  • 1973年周总理表示:汉字的简化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的简化。1975年文改委上报《草案》,被四人帮强行扣压。后来周总理带病亲审,指出了增加简化字与简化偏旁的重要性。
  • 1977年2月文改委发表《批判“四人帮”破坏文字改革的罪行》,12月20日公布《草案》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次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1981年文改委参考全国各方面的意见拟出111字的《修订草案》,但1986年二简字被全盘废除。1988年国家语委公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二简字“炖”赫然在列,但官方对此没有任何解释。
  • 2000年10月31日文字法通过,次年元旦正式施行,确立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
  • 1、你需要使用别的字典找到对应的简化字
  • 2、出版局要求出版物要使用简化字
  • 3、经过改革后的简化字基本不再使用异体字。
  • 4、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 5、楷书比行书正式,唐人所书写的字体较之前代已经有所简化,甚至有猜测,唐代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写一些简化字,这从一些手抄经文中可以窥见一斑。
  • 6、专用章所刊汉字,除行名可采用宋体或各行行体字外,其他所刊汉字应为宋体并使用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
  • 7、最早见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使用已相当普遍,其时被称作“俗体字”。
  • 8、受泉州地区方言影响,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和边音区别不是很清楚,造成了学生写繁体字、异体字、简化字、错字别字的现象。
  • 9、除了上面提到的“俗体字”,还出现了手头字、简笔字、灭笔字、破体字、省笔字等不同简化字概念,国民政府将这些叫法统一称为“简体字”。
  • 10、字典清晰的显示了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照关系,可帮助人们正确的进行简繁转化或繁简转换。 
  • 读音:jiǎn

    (1)(形)简单(跟‘繁’相对):~体字|言~意赅。

    (2)(动)使简单;简化:精兵~政。

    (3)(Jiǎn)姓。

    (4)(名)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札|~册。

    (5)(名)信件:书~|小~。

    (6)(动)〈书〉选拔(人才):~拔|~任。

  • 读音: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1. 同“花”。

  • 读音:zì

    (1)(名)文字:~调|~汇|~谜|~面|~模|~目|~幕|~盘|~形|~样|~义|~音|~母|~里行间|~斟句酌。

    (2)(名)(~儿)字音:咬~儿。

    (3)(名)字体:篆~|草~。

    (4)(名)书法的作品:~画。

    (5)(名)字眼;词:词典中没有这个~。

    (6)(名)(~儿)字据:立~为凭。

    (7)(名)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诸葛亮~孔明。

    (8)(名)旧时称女子许配:待~闺中。

支付扫码

所有赞助/开支都讲公开明细,用于网站维护:赞助名单查看

查看我的收藏

正在加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