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线词典 大公报的详情

gōng

bào

大公报

拼音: dà gōng bào

注音:ㄉㄚˋ ㄍㄨㄥ ㄅㄠˋ

词性: 名词
  • 词语解释:

    日报。1902年6月,英敛之创刊于天津。1916年售于王郅隆。1926年由胡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先后出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版。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改组为《进步日报》,后与上海版合并,于1956年10月迁北京,1966年9月停刊。香港版《大公报》继续出版。
  • 国语词典:

    民国前十年(西元1902)​由英歛之创办于天津的报纸。民国十五年,由张季鸾主笔政,成为当时最有权威的日报。西元一九四一年荣获米苏里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大陆沦陷,上海与天津的大公报,先后停刊,而目前香港的大公报,则为中共所有。

  • 网络解释:

    大公报 (大公报)

  •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
  •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初由天主教徒柴天宠、主教樊国梁、法公使鲍渥等集资筹办,宗教色彩比较浓厚,曾受法国势力的干预。
  • 创刊后,由英敛之(名英华)任总理,方守六任主笔。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外来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著称。特别是与慈禧手下炙手可热的袁世凯顶撞抗争了十几年,名满全国。
  • 1916年9月,报纸售予王郅隆,政治上趋近北洋政府安福系和日本,销数大落,到1920年每天只印几十份。
  • 1925年11月27日停刊。
  • 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日报。1926年6月,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出资5万元,邀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股份公司接办该报。
  • 吴自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同年9月1日,恢复出版。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实际上,言论立场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权,奉蒋介石为“国家中心”;另外,对共产党、红军既攻击诬蔑也作一些客观报道。
  •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主张“缓抗”,受到“东北留平同乡反日救国会”的警告。
  • 1932年“一·二八”事变,谴责日军侵略,支持十九路军抗战。1934年1月,特邀社会名流学者胡适、翁文灏、梁漱溟等8人,撰写《星期论文》,受到文化知识界的欢迎。
  • 读音:dà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 指大小的对比,比如: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5.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6.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7. 时间更远:大前年。

    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1.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2.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1. 古通“太”。

    2. 古通“泰”。

  • 读音:gōng

    (1)(形)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

    (2)(形)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分母|~议|~约。

    (3)(形)属于国际间的:~海|~制|~斤。

    (4)(动)使公开:~布|~之于世。

    (5)(形)公平;公正:~买~卖|大~无私|秉~办理。

    (6)(名)公事;公务:办~|~余。

    (7)(Gōnɡ)姓。

    (8)(名)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侯|王~大臣。

    (9)(名)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尊称:诸~|张~。

    (10)(名)丈夫的父亲;公公:~婆。

    (11)(形)(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

  • 读音:bào

    (1)(动)告诉:~名|~账。

    (2)(动)回答:~友人书|~之以热烈的掌声。

    (3)(动)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恩。

    (4)(动)报复:~仇|~怨。

    (5)(动)报应:现世~。

    (6)(名)报纸:日~|机关~|登~|看~。

    (7)(名)指某些刊物:画~|学~。

    (8)(名)指用文字报道消息或发表意见的某些东西:喜~|海~|黑板~。

    (9)(名)指电报:发~机|送~员。

支付扫码

所有赞助/开支都讲公开明细,用于网站维护:赞助名单查看

查看我的收藏

正在加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