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线词典 司马迁的详情

qiān

司马迁

拼音: sī mǎ qiān

注音:ㄙ ㄇㄚˇ ㄑ一ㄢ

  • 词语解释:

    司马迁Sīmǎ Qiān

    (1) (公元前145/前135—?)中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游历各地,遍访民间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得读国家藏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等人改定太初历。汉将李陵与匈奴作战失败,率军投降。司马迁因为之申辩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中国最早的记传体通史。其书传记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有深远影响

    Sima Qian
  • 国语词典:

    人名。(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人。生于龙门,年轻时游历宇内,后以四十二岁之龄继承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并承遗命著述。后因李陵降匈奴事,迁为之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后为中书令,以刑后余生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言,为纪传体之祖,亦为通史之祖。因具良史之才,所作史记又为正史之宗,故后世称司马迁为「史迁」。又《汉书艺文志》载有所著之赋八篇,今仅见悲士不遇赋。

  • 网络解释: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1、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司马迁在研究人,特别是在对传主心理探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 2、因为公正地为李陵辩护而被处死刑,司马迁选择羞于启齿的宫刑“隐忍苟活”,只为了“草创未就”的文章能够“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 3、君不见,最早记载传国玺上文字的人不是司马迁、班固等人,而裴松之、张守节等都是引用早已亡佚了的著作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死无对证”。
  • 4、我倒是觉得柯林伍德所说的“身临其境”研究法颇有道理,让我想到司马迁“行万里路”的经历。
  • 5、大典结束后,与会嘉宾们还将在司马迁祠下共植“司马林”活动,希望通过植树这种绿色、文明的方式,缅怀古代先贤司马迁
  • 6、巴渝文化专家李永明介绍,按照司马迁的眼光,值得载诸史笔、名传千古的杰出企业家,不过寥寥七人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巴寡妇清。
  • 7、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部,这里是贝叶经记载的“勐卯古国”,是司马迁笔下的“滇越乘象国”,是《马可波罗游记》中的金齿州。
  • 8、司马迁说过:“他爱马,爱美人,爱故交,最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十足的让人快意的英雄……”我想这是对项羽英雄之气的最好诠释吧!
  • 9、春秋时,没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说法;战国时,有了鞭坟的故事;到西汉司马迁时,变成了掘坟鞭尸。
  • 10、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 读音:sī

    (1)主管。

    (2)(动)主持、操作。

    (3)(名)一级机关内一部门。

    (4)姓。

  • 读音:mǎ

    (1)(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

    (2)(形)大:~蜂|~勺。

    (3)(Mǎ)姓。

  • 读音:qiān

    1.  机关、住所等另换地点:迁居。迁移。迁徙。

    2.  变动,转变:变迁。迁就(改变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迁延(拖延)。迁怒。事过境迁。

    3.  贬谪,放逐:迁谪(贬官远地)。迁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4.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迁。

支付扫码

所有赞助/开支都讲公开明细,用于网站维护:赞助名单查看

查看我的收藏

正在加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