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语大全 借古讽今的详情

jiè

fěng

jīn

借古讽今
  • 解释: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 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表示对现实不满

  • 示例: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特点。

  • 1、古代有些咏史诗,喜用借题发挥的手法,多半在借古讽今
  • 2、从规范用字的角度说,我们应该写规范的“借故”、“借古讽今”、“凭借”等,不宜写夹用繁体字的“藉故”等。
  • 3、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内容。
  • 4、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 5、同时不要健忘,不论出于何种复杂的启事,元朝统治阶级答应了这类抗争豪情的存在布满,答应了剧作家们的各类借古讽今,指桑骂槐,也是元朝文人得以创作创造出光辉的新艺术新文化,建筑出新的时代精力的条件条件。
  • 6、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 7、同时不要忘记,不管出于何种复杂的原因,元代统治阶层允许了这种抗争情绪的存在弥漫,允许了剧作家们的各种借古讽今,指桑骂槐,也是元代文人得以创造出辉煌的新艺术新文化,构筑出新的时代精神的前提条件。
  • 8、宋元的借古讽今南宋时期,金兵入侵,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民众抗金热情高涨,而南宋朝廷却懦弱无能,苟且偏安。
  • 9、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 10、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都是借古讽今,托物寓意。
  • 11、从使用的笔法来看,它借古讽今、干预现实。
  • 12、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 13、人在这个时辰看山也感伤,看水也感喟,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 14、宋元的借古讽今南宋时期,金兵入侵,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民众抗金热情高涨,而南宋朝廷却懦弱无能,苟且偏安。
  • 15、片中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借古讽今显然使监察人员感到十分不安。
  • 16、古代有些咏史诗,喜用借题发挥的手法,多半在借古讽今
  • 17、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特点。
  • 18、由于盛行"文字狱",清时的文人只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来针砭时弊。
  • 19、同时不要忘记,不管出于何种复杂的原因,元代统治阶层允许了这种抗争情绪的存在弥漫,允许了剧作家们的各种借古讽今,指桑骂槐,也是元代文人得以创造出辉煌的新艺术新文化,构筑出新的时代精神的前提条件。
  • 20、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内容。
  • 21、古代有些咏史诗,喜用借题发挥的手法,多半在借古讽今
  • 22、从规范用字的角度说,我们应该写规范的“借故”、“借古讽今”、“凭借”等,不宜写夹用繁体字的“藉故”等。
  • 23、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内容。
  • 24、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 25、同时不要健忘,不论出于何种复杂的启事,元朝统治阶级答应了这类抗争豪情的存在布满,答应了剧作家们的各类借古讽今,指桑骂槐,也是元朝文人得以创作创造出光辉的新艺术新文化,建筑出新的时代精力的条件条件。
  • 26、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 27、同时不要忘记,不管出于何种复杂的原因,元代统治阶层允许了这种抗争情绪的存在弥漫,允许了剧作家们的各种借古讽今,指桑骂槐,也是元代文人得以创造出辉煌的新艺术新文化,构筑出新的时代精神的前提条件。
  • 28、宋元的借古讽今南宋时期,金兵入侵,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民众抗金热情高涨,而南宋朝廷却懦弱无能,苟且偏安。
  • 29、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 30、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都是借古讽今,托物寓意。
  • 31、从使用的笔法来看,它借古讽今、干预现实。
  • 32、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 33、人在这个时辰看山也感伤,看水也感喟,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 34、宋元的借古讽今南宋时期,金兵入侵,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民众抗金热情高涨,而南宋朝廷却懦弱无能,苟且偏安。
  • 35、片中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借古讽今显然使监察人员感到十分不安。
  • 36、古代有些咏史诗,喜用借题发挥的手法,多半在借古讽今
  • 37、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特点。
  • 38、由于盛行"文字狱",清时的文人只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来针砭时弊。
  • 39、同时不要忘记,不管出于何种复杂的原因,元代统治阶层允许了这种抗争情绪的存在弥漫,允许了剧作家们的各种借古讽今,指桑骂槐,也是元代文人得以创造出辉煌的新艺术新文化,构筑出新的时代精神的前提条件。
  • 40、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内容。
  • 读音:jiè

    (1)(动)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借进:向图书馆~书|跟人~钱。

    (2)(动)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给别人使用;借出:~书给他|~钱给人。

    (3)(动)假托:~故|~端。

    (4)(动)凭借:~手(假手)。

  • 读音:gǔ

    (1)(名)古代(跟‘今’相对):太~|厚今薄~。

    (2)(形)经历多年的:~画|这座庙~得很。

    (3)(名)古体诗:五~|七~。

    (4)(Gǔ)姓。

  • 读音:fěng

    (1)(动)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

    (2)(动)〈书〉诵读。

  • 读音:jīn

    (1)(名)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人|厚~薄古。

    (2)(名)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天|~晨|~春。

支付扫码

所有赞助/开支都讲公开明细,用于网站维护:赞助名单查看

查看我的收藏

正在加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