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缓存淘汰算法,LRU算法,LRU算法讲解。

JSON 2016-08-22 18:45:20 6521

一、LRU

①.LRU是什么?

LRU是Least Recently Used的缩写,即最近最少使用页面置换算法,是为虚拟页式存储管理服务的,是根据页面调入内存后的使用情况进行决策了。由于无法预测各页面将来的使用情况,只能利用“最近的过去”作为“最近的将来”的近似,因此,LRU算法就是将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页面予以淘汰。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根据数据的历史访问记录来进行淘汰数据,其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

②.实现!

最常见的实现是使用一个链表保存缓存数据,详细算法实现如下:

  1. 新数据插入到链表头部;
  2. 每当缓存命中(即缓存数据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链表头部;
  3. 当链表满的时候,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

③.分析!

那么它应该3. 当链表满的时候,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是怎样的?应该这么回答,个人认为!

  1. 【命中率】当存在热点数据时,LRU的效率很好,但偶发性的、周期性的批量操作会导致LRU命中率急剧下降,缓存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2. 【复杂度】实现简单。
  3. 【代  价】命中时需要遍历链表,找到命中的数据块索引,然后需要将数据移到头部。

二、LRU-K

①.原理!

:LRU-K中的K代表最近使用的次数,因此LRU可以认为是LRU-1。LRU-K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LRU算法“缓存污染”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将“最近使用过1次”的判断标准扩展为“最近使用过K次”。

②.实现!

:相比LRU,LRU-K需要多维护一个队列,用于记录所有缓存数据被访问的历史。只有当数据的访问次数达到K次的时候,才将数据放入缓存。当需要淘汰数据时,LRU-K会淘汰第K次访问时间距当前时间最大的数据。详细实现如下:

  1. 数据第一次被访问,加入到访问历史列表;
  2. 如果数据在访问历史列表里后没有达到K次访问,则按照一定规则(FIFO,LRU)淘汰;
  3. 当访问历史队列中的数据访问次数达到K次后,将数据索引从历史队列删除,将数据移到缓存队列中,并缓存此数据,缓存队列重新按照时间排序;
  4. 缓存数据队列中被再次访问后,重新排序;
  5. 需要淘汰数据时,淘汰缓存队列中排在末尾的数据,即:淘汰“倒数第K次访问离现在最久”的数据。LRU-K具有LRU的优点,同时能够避免LRU的缺点,实际应用中LRU-2是综合各种因素后最优的选择,LRU-3或者更大的K值命中率会高,但适应性差,需要大量的数据访问才能将历史访问记录清除掉。

③.分析!

  1. 【命中率】:LRU-K降低了“缓存污染”带来的问题,命中率比LRU要高。
  2. 【复杂度】:LRU-K队列是一个优先级队列,算法复杂度和代价比较高。
  3. 【代 价】:由于LRU-K还需要记录那些被访问过、但还没有放入缓存的对象,因此内存消耗会比LRU要多;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内存消耗会比较可观。LRU-K需要基于时间进行排序(可以需要淘汰时再排序,也可以即时排序),CPU消耗比LRU要高。

三、Two queues(2Q)

①.原理!

Two queues(以下使用2Q代替)算法类似于LRU-2,不同点在于2Q将LRU-2算法中的访问历史队列(注意这不是缓存数据的)改为一个FIFO缓存队列,即:2Q算法有两个缓存队列,一个是FIFO队列,一个是LRU队列。

②.实现!

当数据第一次访问时,2Q算法将数据缓存在FIFO队列里面,当数据第二次被访问时,则将数据从FIFO队列移到LRU队列里面,两个队列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淘汰数据。详细实现如下:

  1. 新访问的数据插入到FIFO队列;
  2. 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一直没有被再次访问,则最终按照FIFO规则淘汰;
  3. 如果数据在FIFO队列中被再次访问,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
  4. 如果数据在LRU队列再次被访问,则将数据移到LRU队列头部;
  5. LRU队列淘汰末尾的数据。

注:上图中FIFO队列比LRU队列短,但并不代表这是算法要求,实际应用中两者比例没有硬性规定。

③.分析!

  • 【命中率】:2Q算法的命中率要高于LRU。
  • 【复杂度】:需要两个队列,但两个队列本身都比较简单。
  • 【代 价】:FIFO和LRU的代价之和。2Q算法和LRU-2算法命中率类似,内存消耗也比较接近,但对于最后缓存的数据来说,2Q会减少一次从原始存储读取数据或者计算数据的操作。
  • 四、Multi Queue(MQ)

    ①.原理!

    MQ算法根据访问频率将数据划分为多个队列,不同的队列具有不同的访问优先级,其核心思想是:优先缓存访问次数多的数据。

    ②.实现!

    MQ算法将缓存划分为多个LRU队列,每个队列对应不同的访问优先级。访问优先级是根据访问次数计算出来的,例如

    详细的算法结构图如下,Q0,Q1....Qk代表不同的优先级队列,Q-history代表从缓存中淘汰数据,但记录了数据的索引和引用次数的队列:

    如上图,算法详细描述如下:

    1. 新插入的数据放入Q0;
    2. 每个队列按照LRU管理数据;
    3. 当数据的访问次数达到一定次数,需要提升优先级时,将数据从当前队列删除,加入到高一级队列的头部;
    4. 为了防止高优先级数据永远不被淘汰,当数据在指定的时间里访问没有被访问时,需要降低优先级,将数据从当前队列删除,加入到低一级的队列头部;
    5. 需要淘汰数据时,从最低一级队列开始按照LRU淘汰;每个队列淘汰数据时,将数据从缓存中删除,将数据索引加入Q-history头部;
    6. 如果数据在Q-history中被重新访问,则重新计算其优先级,移到目标队列的头部;
    7. Q-history按照LRU淘汰数据的索引。

    ③.分析!

    1. 【命中率】:MQ降低了“缓存污染”带来的问题,命中率比LRU要高。
    2. 【复杂度】:MQ需要维护多个队列,且需要维护每个数据的访问时间,复杂度比LRU高。
    3. 【代 价】:MQ需要记录每个数据的访问时间,需要定时扫描所有队列,代价比LRU要高。
      注:虽然MQ的队列看起来数量比较多,但由于所有队列之和受限于缓存容量的大小,因此这里多个队列长度之和和一个LRU队列是一样的,因此队列扫描性能也相近。

    五、LRU类算法对比

    由于不同的访问模型导致命中率变化较大,此处对比仅基于理论定性分析,不做定量分析。

    对比点 对比
    命中率 LRU-2 > MQ(2) > 2Q > LRU
    复杂度 LRU-2 > MQ(2) > 2Q > LRU
    代价 LRU-2 > MQ(2) > 2Q > LRU

    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和对数据的访问情况进行选择,并不是命中率越高越好。例如:虽然LRU看起来命中率会低一些,且存在”缓存污染“的问题,但由于其简单和代价小,实际应用中反而应用更多。

    java中最简单的LRU算法实现,就是利用jdk的LinkedHashMap,覆写其中的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方法即可。

    如果你去看LinkedHashMap的源码可知,LRU算法是通过双向链表来实现,当某个位置被命中,通过调整链表的指向将该位置调整到头位置,新加入的内容直接放在链表头,如此一来,最近被命中的内容就向链表头移动,需要替换时,链表最后的位置就是最近最少使用的位置。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  
    import java.util.LinkedHashMap;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import java.util.Map;  
       
       
    /** 
     * 类说明:利用LinkedHashMap实现简单的缓存, 必须实现removeEldestEntry方法,具体参见JDK文档 
     *  
     * @author dennis 
     *  
     * @param  
     * @param  
     */ 
    public class LRULinkedHashMap extends LinkedHashMap {  
        private final int maxCapacity;  
       
        private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private final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ublic LRULinkedHashMap(int maxCapacity) {  
            super(max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true);  
            this.maxCapacity = maxCapacity;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java.util.Map.Entry eldest) {  
            return size() > maxCapacity;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containsKey(ke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Override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get(ke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Override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put(key, valu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int size()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siz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void clear() {  
            try {  
                lock.lock();  
                super.clear();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Collection> getAll() {  
            try {  
                lock.lock();  
                return new ArrayList>(super.entrySet());  
            } finally {  
                lock.unlock();  
            }  
        }  
    }  
    

    基于双链表 的LRU实现:

    传统意义的LRU算法是为每一个Cache对象设置一个计数器,每次Cache命中则给计数器+1,而Cache用完,需要淘汰旧内容,放置新内容时,就查看所有的计数器,并将最少使用的内容替换掉。

    它的弊端很明显,如果Cache的数量少,问题不会很大, 但是如果Cache的空间过大,达到10W或者100W以上,一旦需要淘汰,则需要遍历所有计算器,其性能与资源消耗是巨大的。效率也就非常的慢了。

    它的原理: 将Cache的所有位置都用双连表连接起来,当一个位置被命中之后,就将通过调整链表的指向,将该位置调整到链表头的位置,新加入的Cache直接加到链表头中。

    这样,在多次进行Cache操作后,最近被命中的,就会被向链表头方向移动,而没有命中的,而想链表后面移动,链表尾则表示最近最少使用的Cache。

    当需要替换内容时候,链表的最后位置就是最少被命中的位置,我们只需要淘汰链表最后的部分即可。

    上面说了这么多的理论, 下面用代码来实现一个LRU策略的缓存。

    我们用一个对象来表示Cache,并实现双链表:

    public class LRUCache {  
        /** 
         * 链表节点 
         * @author Administrator 
         * 
         */  
        class CacheNode {  
            ……  
        }  
        private int cacheSize;//缓存大小  
        private Hashtable nodes;//缓存容器  
        private int currentSize;//当前缓存对象数量  
        private CacheNode first;//(实现双链表)链表头  
        private CacheNode last;//(实现双链表)链表尾  
    }  
    

    下面给出完整的实现,这个类也被Tomcat所使用( org.apache.tomcat.util.collections.LRUCache),但是在tomcat6.x版本中,已经被弃用,使用另外其他的缓存类来替代它。

    public class LRUCache {  
        /** 
         * 链表节点 
         * @author Administrator 
         * 
         */  
        class CacheNode {  
            CacheNode prev;//前一节点  
            CacheNode next;//后一节点  
            Object value;//值  
            Object key;//键  
            CacheNode() {  
            }  
        }  
        public LRUCache(int i) {  
            currentSize = 0;  
            cacheSize = i;  
            nodes = new Hashtable(i);//缓存容器  
        }  
          
        /** 
         * 获取缓存中对象 
         * @param key 
         * @return 
         */  
        public Object get(Object key) {  
            CacheNode node = (CacheNode) nodes.get(key);  
            if (node != null) {  
                moveToHead(node);  
                return node.value;  
            } else {  
                return null;  
            }  
        }  
          
        /** 
         * 添加缓存 
         * @param key 
         * @param value 
         */  
        public void put(Object key, Object value) {  
            CacheNode node = (CacheNode) nodes.get(key);  
              
            if (node == null) {  
                //缓存容器是否已经超过大小.  
                if (currentSize >= cacheSize) {  
                    if (last != null)//将最少使用的删除  
                        nodes.remove(last.key);  
                    removeLast();  
                } else {  
                    currentSize++;  
                }  
                  
                node = new CacheNode();  
            }  
            node.value = value;  
            node.key = key;  
            //将最新使用的节点放到链表头,表示最新使用的.  
            moveToHead(node);  
            nodes.put(key, node);  
        }  
        /** 
         * 将缓存删除 
         * @param key 
         * @return 
         */  
        public Object remove(Object key) {  
            CacheNode node = (CacheNode) nodes.get(key);  
            if (node != null) {  
                if (node.prev != null) {  
                    node.prev.next = node.next;  
                }  
                if (node.next != null) {  
                    node.next.prev = node.prev;  
                }  
                if (last == node)  
                    last = node.prev;  
                if (first == node)  
                    first = node.next;  
            }  
            return node;  
        }  
        public void clear() {  
            first = null;  
            last = null;  
        }  
        /** 
         * 删除链表尾部节点 
         *  表示 删除最少使用的缓存对象 
         */  
        private void removeLast() {  
            //链表尾不为空,则将链表尾指向null. 删除连表尾(删除最少使用的缓存对象)  
            if (last != null) {  
                if (last.prev != null)  
                    last.prev.next = null;  
                else  
                    first = null;  
                last = last.prev;  
            }  
        }  
          
        /** 
         * 移动到链表头,表示这个节点是最新使用过的 
         * @param node 
         */  
        private void moveToHead(CacheNode node) {  
            if (node == first)  
                return;  
            if (node.prev != null)  
                node.prev.next = node.next;  
            if (node.next != null)  
                node.next.prev = node.prev;  
            if (last == node)  
                last = node.prev;  
            if (first != null) {  
                node.next = first;  
                first.prev = node;  
            }  
            first = node;  
            node.prev = null;  
            if (last == null)  
                last = first;  
        }  
        private int cacheSize;  
        private Hashtable nodes;//缓存容器  
        private int currentSize;  
        private CacheNode first;//链表头  
        private CacheNode last;//链表尾  
    }
    

    版权所属:SO JSON在线解析

    原文地址:https://www.sojson.com/blog/4.html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本文主题: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那么请你赞助我,让我更有激情的写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关于作者
    一个低调而闷骚的男人。
    相关文章
    Redis缓存淘汰算法LRU算法LRU算法讲解
    Shiro + EHCache 缓存的使用。
    又拍云(Upyun)CDN、云存储刷新链接缓存,API实例讲解
    又拍云(Upyun)刷新CDN,云存储缓存 —JavaAPI
    JSON压缩算法 JSON.hpack ,JSON压缩实现
    Linux 安装 Redis 详细步骤讲解
    用Elasticsearch构建电商搜索平台,一个极有代表性的基础技术架构和算法实践案例
    Redis与Memcached的比较 ,然后选择了Redis
    JSONP 的工作原理,JSONP Demo讲解
    Redis教程,Redis集群搭建与Spring-data-redis的使用(Spring-data-redis使用篇)
    最新文章
    自媒体时代的贤内助——AI 视频云 3872
    Golang 常见设计模式——装饰模式详细讲解 3999
    Flink 在又拍云日志批处理中的实践 17294
    个推异常值检测和实战应用-又拍云 4736
    TCP 和 UDP协议详细讲解,优缺点分析讲解 14347
    URL中乱七八糟的字符讲解,来源以及如何解决 9896
    HTTP/3 来了,您真的了解它么? 9230
    当我谈 HTTP 时,我谈些什么? 14433
    新浪短链(t.cn)最新申请官方API的方法讲解。 77962
    QUIC / HTTP3 协议详细分析讲解 12529
    最热文章
    苹果电脑Mac怎么恢复出厂系统?苹果系统怎么重装系统? 670985
    最新MyEclipse8.5注册码,有效期到2020年 (已经更新) 650991
    免费天气API,全国天气 JSON API接口,可以获取五天的天气预报 573053
    Jackson 时间格式化,时间注解 @JsonFormat 用法、时差问题说明 535111
    我为什么要选择RabbitMQ ,RabbitMQ简介,各种MQ选型对比 505671
    Elasticsearch教程(四) elasticsearch head 插件安装和使用 474778
    Java 信任所有SSL证书,HTTPS请求抛错,忽略证书请求完美解决 239943
    Jackson 美化输出JSON,优雅的输出JSON数据,格式化输出JSON数据... ... 233352
    谈谈斐讯路由器劫持,你用斐讯路由器,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218858
    Elasticsearch教程(一),全程直播(小白级别) 216282
    支付扫码

    所有赞助/开支都讲公开明细,用于网站维护:赞助名单查看

    查看我的收藏

    正在加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