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进制转换工具,细化了各种进制转换。
[4进制转10进制]
、 [四进制转二进制]
、 [四进制转八进制]
、 [四进制转十进制]
、 [四进制转十六进制]
、 [四进制转三十二进制]
、 [四进制转六十四进制]
进制 | 结果 |
---|---|
二进制 | |
四进制 | |
八进制 | |
十进制 | |
十六进制 | |
三十二进制 | |
六十四进制 |
四进制,以4为基数,用0,1,2,3表示的一种计算实数的一种进制。因其具体算法为逢四进一,故而得名。
四进制与所有固定底数的记数系统有着很多共同的属性,比如以标准的形式表示任何实数的能力(近乎独特),以及表示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特性。有关属性的讨论可参考十进制和二进制,下面是十进制0至15与四进制与二进制的互换。
中文名 | 四进制 | 含 义 | 以4为底数的进位制 |
外文名 | Quanternary | 实 质 | 0、1、2和3四个数字表示任何实数 |
十进制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场合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进制,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十进制。
其实这都是全世界通用的十进制,即1.满十进一,满二十进二,以此类推……2.按权展开,第一位权为10^0,第二位10^1……以此类推,第N位10^(N-1),该数的数值等于每位位的数值*该位对应的权值之和。
人类算数采用十进制,可能跟人类有十根手指有关。亚里士多德称人类普遍使用十进制,只不过是绝大多数人生来就有10根手指这样一个解剖学事实的结果。实际上,在古代世界独立开发的有文字的记数体系中,除了巴比伦文明的楔形数字为60进制,玛雅数字为20进制外,几乎全部为十进制。只不过,这些十进制记数体系并不是按位的。
在计算数学方面,中国大约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四则运算,到春秋战国时期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已相当完备。其中,出现于春秋时期的正整数乘法歌诀“九九歌”,堪称是先进的十进位记数法与简明的中国语言文字相结合之结晶,这是任何其它记数法和语言文字所无法产生的。从此,“九九歌”成为数学的普及和发展最基本的基础之一,一直延续至今。其变化只是古代的“九九歌”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如四”止,而现在是由“一一如一”到“九九八十一”。
《卜辞》中记载说,商代的人们已经学会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单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数字,但是现在能够证实的当时最大的数字是三万。甲骨卜辞中还有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
中国十进制度量衡有久远的历史。公元前6世纪的一把周朝尺刻有十分之一的寸和百分之一的分。
传统度量衡不是完全使用十进制,例如1斤等于16两、1呎等于12吋等。公制完全使用十进制,使换算较直接。中华民国政府于1920年代推行市制以与公制接轨。1980年代香港政府便曾大力宣传十进制的好处,当时有口号如“采用十进制,公道又易计”或“十进制,好易计”等,但民间至今仍常用旧制、英制等非十进制换算。
十进制计数法是相对二进制计数法而言的,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计数方法(俗称“逢十进一”),它的定义是:“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为十”的计数法则,就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中文名 | 十进制 | 发明人 | 亚里士多德 |
类 别 | 算法 | 起 源 | 商代 |